◎2014 年 至 2015年  指導教師:高泉旺  總編輯:張芮瑜  電子報總監:張立宏 蔡沂鈴  採訪記者:徐崧馨 徐珮珊 張雁晴 陳品樺 張逸寧 廖家欣 曾家秀 詹韋恩  美術編輯:蔡晏姍

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

穿越北投400年 北投風情全記錄

【輔訊記者/黃于珺報導】北投區位於台北市的最北端,處於大屯火山與台北盆地交界。大屯火山運動停止後,溫泉和硫磺噴氣孔等後火山活動仍沿著薄弱的斷層活動,形成新北投、大磺嘴、陽明山區、金山溫泉區。

 凱達格蘭族稱北投這個煙霧瀰漫、硫磺味四溢又充滿神秘感的地方為「PATAUW」,意思為「女巫」居住之地。

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由台北州廳於1913年6月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方式興建,為當時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。歷經時間遞嬗,管理使用單位迭經更動,逐漸傾荒廢。

 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因鄉土教學而發掘了這座荒廢的浴場,並為公共浴場請命而擬了陳情書,經地方熱心人士奔走,終於在1997年2月20日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,之後經修復及古蹟再利用,並於1998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「北投溫泉博物館」。

館內建築多元化 富異國風情

【輔訊記者/陳若宜報導】來到北投溫泉博物館,你會發現建築物充滿各國的面貌,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,但仍可從建築外觀看出歷史的痕跡,歷經400年風霜依然耐人尋味,讓我們跟著歲月的腳步一同探索北溫館。

 整棟建築物占地約七百坪,為兩層樓房。一樓是磚造,外牆以清水磚為主要構材,二樓是木造,牆面以英式斜面木造雨淋板為主,充滿英國鄉村別墅的氣息。進入館內之前,不難發現屋頂上有許多煙囪林立,正是英國維多利亞的建築特色。

 入口處旁的小涼亭可大有來頭,北溫館本館經過多年翻修,大多數的瓦片早已非昔日,唯獨這座小涼亭未經人工翻修,是博物館唯一保有完整時代背景的瓦片建築。

 從二樓玄關,更換拖鞋進入後,可以看見直向展開的榻榻米,搭配著兩側落地廊道,這是採用日本傳統的建築做法。在日治時代,榻榻米大廳是當時的人在沐浴後納涼、用餐及休憩的地方,現今做為館內舉辦活動的大廳。

 「望樓」位於榻榻米大廳旁,供沐浴後的遊客休憩、欣賞北投山光水色之處,這裡可以遠眺北投溪周邊的山水美景,讓遊客品嚐北投風光的思古幽情。另一邊是「重享溫泉北投情」展示間,展示著關於北投發展的歷史及產業變遷,還有博物館重建的過程及相關器物。

 沿著樓梯走向一樓,儼然瀰漫著日式建築風味,由於腳下的階梯皆為木板構造組成。有別於二樓的日本風,一樓正中央的大浴池處處可見羅馬式建築的蹤跡,條列分明的半圓形拱廊與列柱,營造出羅馬浴場般的空間感。浴池兩側鑲嵌的彩繪玻璃,在陽光斜照下映射於池面,明亮華麗,可以想像沐浴在歐洲圓拱列柱環伺的空間中,享受窗外陽光灑下的富貴之氣。

站著泡的大浴池

【輔訊記者/黃于珺報導】浴池是公共浴場的精神所在,也是整棟建築物最重要的空間。從前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大浴池,只提供給男性沐浴。此外,這個浴池的特色就是必須站著泡,這樣才可以容納更多泡溫泉的民眾。

 大浴池位於博物館一樓的西南側,長九公尺,寬六公尺,深度由40公分向下逐漸深至130公分。浴池營造出羅馬浴場的情調,外圍並有羅馬式列柱與拱廊搭配。由於溫泉水腐蝕性強,水管需要經常更換,但基於保護歷史古蹟,館方決定大浴池僅當作參觀使用。在館外,溫泉親水公園內,另闢有委外經營的露天公共浴場,想享受便宜、舒服又高級的泡湯,不妨到那走走。

 在當年浴池剛開放時,日本皇太子與國父都有來北投溫泉博物館泡過湯,可見它遠近馳名的程度!現在雖然已經不能進去使用,不過光看現場,浴池還是能激發民眾的想像力,沉浸在歷史的時空間,幻想自己泡在煙霧氤氳裏的感覺!

浴池的木欄杆

【輔訊記者/黃于珺報導】從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大浴池,抬頭便可見到光線從五彩的玻璃中幻化進來,映在蒸騰的水汽上,形成了光與影的戲劇。這列柱下的木欄是館方特地照著上圖照片中的樣式重做的,因為光復後這些欄柱被換成了水泥空心花磚,細緻度差了很多,因此換成了較有質感的木頭。

大浴場的溫泉進出孔

【輔訊記者/黃于珺報導】圖中兩個紅圈,上方是原初的溫泉出水口,而右下方的則是排水口之一。通常溫泉池除了下方有排水口,將水排光外,上側也必需要有平行水面的排水孔,將人體上的懸浮廢物排掉,以免汙染水質、確保衛生。

 排放掉的溫泉熱水,並不是直接就流到暗管。當時巧妙地安排了適宜的斜度,讓溫泉水能順著管道繞行浴場四周,造成四處煙霧迷漫的矇矓感,這些細微之處也正是浴池的價值所在。

綠色牆壁雨不再開啓的窗口

【輔訊記者/黃于珺報導】到博物館的某角落,會發現怎麼這堵牆好像只施工了一半?其實這也是館方刻意留下來的歷史痕跡。光復不久期間,流行綠綠的防空顏色,因此大浴池裡也曾經整個被塗成了這種綠色,而且不只牆,連地板也是如此。

 後來整修的時候,請工人用溶劑慢慢刷洗還原,當然在溝縫中仔細瞧還是看得出綠漆的殘留。特地留下一角,是為了讓再次來到北溫館的民眾,自己想像一下整間綠色的大浴場會是什麼樣子。

 至於右側那一個方洞猜測當初是服務生遞毛巾衣物的窗孔。後來聽說有當做浴池的收票窗口。

台語片當道 進軍好萊塢

【輔訊記者/陳若宜報導】在民國4、50年台語盛行的年代,當時的電影掀起一股台語片旋風,北投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許多電影前來取景,不但讓電影公司省去搭佈景的麻煩,眾多的溫泉旅社更提供了拍片所需的內景,以及工作人員休息過夜的場所。

 台語片在北投最盛時期,經常會看到同一間旅社內,有兩、三組人馬拍攝不同的電影。因此,北投可以說是早期台語片的好萊塢,當時的電影中都有許多北投的影子,其中「溫泉鄉的吉他」更是全片在北投拍攝的經典之作。

 在哪裡可以看到這些懷舊的作品呢?就在博物館二樓,眼尖的你可以發現在館內的一處小空間,門口貼上紅色的「售票口」三個字。推開大門,裡面正播放當時的台語精選影片,室內也貼心的開放空調及座椅,供遊客盡情欣賞,許多遊客也會在售票窗口處拍照留念。

石頭與歷史的對話

【輔訊記者/吳振揚報導】新北投地熱谷位於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群地熱帶的西南端。泉源在地熱谷熱水池的右側,溫度高達九十八度,熱水池下游約兩百公尺處沉澱一種含放射性元素的礦物,名叫北投石。

 北投石的形成是由於地熱谷的青磺流出地熱谷後,溫度慢慢降低至攝氏八十度左右時,因溶解度降低、濃度、酸鹼度、地形或觸媒作用等,水中的礦物達到過飽和狀態而沈澱,在溪中的岩石上或縫隙間沈澱結晶而成。如此獨特的地質環境,才能孕育出豐富而美麗的北投石。

 1905年日本岡本要八郎於地熱谷溫泉下,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礦物,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鋇與硫酸鉛的重晶石,並發現這種天然礦物含有高放射劑量「鐳」,因為是世界首次發現,因此以產地命名,讓北投石成為全世界礦石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。

 近年來河床屢經整治挖掘及地形地景的改變,良好的北投石結晶已十分罕見,僅在岩石表面留下一些磨損的殘破皮殼。加上人為造成的汙水、垃圾流入溪中,造成水質改變,更阻礙結晶的生長。

 因此,台北市政府主持「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規劃」,成功獲得1996年台北市地區環境改善計畫優良都市設計獎,讓北投溪水源與溪流保持清淨。

 國內知名學者,如李遠哲院長、陳培源博士、余樹楨博士等,都是北投石本土研究者的佼佼者,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博士就讀清華大學時,曾經發表了關於北投石放射性研究的論文。讓北投人驕傲的認為,家鄉的北投石,培育了台灣優秀的諾貝爾科學家。(2009/07/19)

周邊景點包羅萬象 假日休閒新地標

【輔訊記者/陳若宜報導】除了溫泉博物館之外,附近的天然景觀也不容小覷!北投是著名的「溫泉鄉」,隨處可見溫泉旅館及餐廳。北投溫泉對於風濕、神經痛、關節炎等症狀具有療效,喜愛泡湯的民眾不妨來享受一場溫泉饗宴。

 從捷運新北投出口步行約15分鐘可到達地熱景觀公園,也就是俗稱的「地熱谷」。地熱谷經年瀰漫濛濛蒸氣,光影變化萬千、如夢似幻,有如仙境,故有「磺泉玉露」的美稱,為日據時代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。地熱谷泉源溫度高達90度左右,早期的居民常因煮東西而不慎燙傷,目前政府已下令禁止遊客煮蛋,另外規劃「泡腳聊天區」讓民眾可以在煙霧裊裊的環境中,享受邊泡腳邊聊天的樂趣。

 走出捷運站,正對著的即是有近百年歷史的「新北投公園」,公園內建有現代溜冰場,浪漫的噴水池造景及古樹參天的綠意景觀,漫步園中感受大自然的味道,在涼爽的樹蔭下還可嗅出古老的樸實,就連電影【向左走向右走】也曾慕名前來拍攝。

 「凱達格蘭文化館」位於新北投公園正對面,文化館之所以成立於北投,主要是因為400多年前,這裡正是凱達格蘭族的族地。「凱達格蘭」一詞代表平埔族的圖騰象徵,也具有廣義「原住民」之涵義。館內設有平埔族群展示區、原住民文物展售區及自由展示區等空間,供遊客更加了解原住民文化。